在全球加速推进稳定币立法的背景下,规避金融制裁、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及保护货币主权等动因再次成为焦点。特别是在国际局势变动频繁的当下,稳定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整体来看,到2025年Q1,使用稳定币的国际贸易结算额同比惊人增长,说明稳定币在促进国际贸易、应对制裁等方面的有效性。

规避制裁驱动的立法需求
根据2025年3月路透社的报道,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贸易案例显示,稳定币(例如USDT)在受制裁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趋势引发了对稳定币立法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在俄罗斯等国提出开发本国稳定币的计划后。相关立法不仅试图保护国内经济,还试图创造一个合法合规的金融环境。例如,美国的《GENIUS法案》明确将合规稳定币排除在证券的范畴之外,这反映出立法者在制止非法使用与技术发展之间寻求平衡。这类立法通常包括多个方面的监管措施,如对发行主体的许可制度和储备金的审计要求,提升了稳定币的法治基础。
效率升级带来的监管适应
稳定币结算在效率上的显著提升(例如,结算速度提高超过90%,与传统支付手段相比成本降低85%),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审其监管政策。以日本为例,该国的SBI VC Trade与Circle合作推出的USDC结算系统,在日企与东南亚供应链之间的交易中实现了秒级到账与极低手续费。这种跨境支付的新模式,迫使泰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保守监管机构进行政策调整,逐步认可稳定币的使用。
不过,在监管适应的同时,也产生了新挑战。例如,新加坡金管局曾发现部分企业利用宽松的监管区进行“监管套利”,以规避传统金融监管的审查。这种现象可能对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形成潜在威胁。
货币主权争夺下的制度设计
各国在稳定币立法中体现出的地域差异也颇具象征意义。例如,新加坡推行以新元为锚的稳定币制度,韩国银行联盟则筹备发行韩元稳定币,试图将加密货币纳入更广泛的主权货币体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在制定稳定币时更注重于开发具有制裁免疫特性的货币工具。这一差异表明,各国在寻求保护自身金融主权和经济利益方面所采取的不同行动。
此外,欧盟的最新立法草案明确规定,非欧元区域的稳定币每日交易额的上限为10亿欧元,显示出其对货币控制的重视。根据Chainalysis的监测数据,2025年,主权国家发行的稳定币市场份额已从2023年的5%增至18%,这表明各国正在加速推进其稳定币的构建与目的。
跨境监管协同的博弈现状
香港与日本在2025年4月签署的《稳定币监管互认协议》标志着跨境监管协同的积极进展,允许合规稳定币在两国之间流通。然而,环球范围内,仍存在着不同地区的监管“竞合”现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方面针对Tether展开调查,另一方面怀俄明州却开始为其发放特许经营权,这种政策的不一致性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并导致行业人士对未来的稳定币业务感到困惑。
根据Beosin合规报告的数据显示,合规成本的平均增加已达到25%,这使得部分交易所不得不采取“监管沙盒跳转”的策略,即在规则相对宽松的地区测试新的金融产品,然后再向主流市场申请合规许可。
延伸知识:稳定币的储备资产演变
从早期的稳定币主要采用美元现金和短期国债的储备模式,到如今已经出现多种创新。2025年,日本推出的USDC纳入了日元债券,瑞士的Sygnum也发行了以黄金为锚的稳定币,甚至俄罗斯在积极探索能源出口收入担保模式的稳定币。这些多样化的储备形式反映出稳定币正从简单的支付工具向综合价值载体转型,同时也推动各国央行在制定储备规则时需兼顾财政稳定性与收益效益。
总结
稳定币立法的加速推进本质上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竞争的缩影,技术的高效性与监管的主权原则交织成为双重动因。通过观察俄罗斯等国的实际案例,稳定币已经被赋予战略工具的特性。然而,监管环境的分散化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对投资者来说,密切关注香港与日本模式的多边扩展,并警惕不同司法管辖区对稳定币资产认定的差异,将是未来的关键任务。同时,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务必做好风险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