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兴起正重新定义全球支付体系。2025年5月,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已在23个地区展开,且欧洲央行的数字欧元也进入了立法程序的三读阶段。CBDC通过其直接法偿性和实时清算种类,不仅能够弥补现有电子支付体系的不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中介职能构成了挑战。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显示,83%的央行将维护货币主权作为开发CBDC的首要动力,这在当前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支付效率的范式升级
随着技术的发展,CBDC的“账户松耦合”设计实现了无网络离线支付,相比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数字人民币在交易验证时间上可节省约0.3秒(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报数据)。在最近的深圳公交场景测试中,双离线交易的成功率已高达99.6%,这一技术突破有效填补了现有电子支付体系在灾后恢复和偏远地区服务的空白。此外,瑞典电子克朗的实验结果表明,CBDC能够显著降低跨境结算的成本,达到47%(根据瑞典央行2025年报告)。
商业银行角色重构
中国在实施CBDC过程中采取了“双层运营”模式,商业银行仍然负责数字货币的分发。然而,随着存款逐渐向CBDC迁移,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能力可能会受到削弱。如工商银行的压力测试所示,若10%的活期存款转入数字人民币,其存贷比将增加2.8个百分点。美联储的讨论文件也指出,商业银行需研发“智能存款”等新产品,以缓解CBDC带来的影响,比如绑定CBDC钱包的阶梯利率存款策略。
支付机构竞争加剧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支付宝2024年新增用户同比减少了12%,部分原因是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即结算”优势。然而,CBDC的推出也为支付企业开辟了新的场景。比如,苏州的试点显示,接入数字人民币的美团商户复购率提升了19%,这表明在技术中性原则下,支付机构仍可通过场景生态维持竞争力。此外,Visa等国际卡组织也在加速布局CBDC互操作协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脱媒风险。
延伸知识:货币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描述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循环创造派生货币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1/准备金率。若CBDC大规模替代传统存款,将对货币乘数效应造成压缩。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设定的数字人民币不计付利息并限制每日20000元的兑换限额,这不仅保持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性,还有效控制了金融脱媒的风险。
总结
CBDC给支付体系带来了升级和变革,但它对金融中介的冲击需通过妥善的制度设计来平衡。中国在数字人民币的限额管理与双层运营模式中提供了一条风险可控的实践路径,而支付企业则需要将发展重心转向“场景+技术”的双轮驱动模式。未来的12-18个月,正是各国CBDC架构定型的重要时期,各方都应关注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以做好相应的风险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