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AI)和比特币挖矿对能源消耗的讨论愈演愈烈,尤其是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今年3月的发言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他指出,未来生成式AI的发展预计将消耗近1340亿度电,接近阿根廷全国的年用电量。这一观点揭示了新技术所承载的能源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比特币挖矿耗能的质疑。为什么在如此高的能源消耗面前,我们对比特币的讨论却相对冷淡?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暗战与利益格局?

AI与比特币:能源消耗的双重漩涡
人工智能(AI)与比特币在能源消耗模式上截然不同。比特币运用的挖矿机制就像一位固执的会计,通过解决复杂的数学题来完成交易确认和区块链的维护。以蚂蚁矿机S19为例,其耗电量和运作模式让人联想到小型微波炉,其计算纯粹是为了确保区块链的安全性。而AI大模型的运作则更像贪婪的知识分子,训练大型模型如谷歌的PaLM2,能够消耗超乎想象的电量,反复处理海量数据以达到学习效果。
能效之争:比特币与AI的节能技术
在能效比方面,比特币矿场已经开始利用四川的水电和中东的天然气来降低其成本,形成了一定的节能策略。而相比之下,许多AI实验室依然面临高能耗的挑战。近期,Meta在新建的AI数据中心中,其制冷系统的电力消耗竟占到了总电力使用量的40%。笔者在访问上海某智算中心时,工程师们无奈表示:“当前运行一个大模型的电费账单甚至超过了所有员工的工资。”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不禁思考,如果不解决能耗问题,未来的AI发展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耗电并非浪费:反思能源的使用逻辑
针对能源消耗,许多环保组织往往将其与环境破坏画上等号,但实际上,这一逻辑并不完全成立。在冰岛,当地的地热电站专门为比特币矿场供电,反而促使政府更多地开发清洁能源。挪威新建的风电场中,有三分之一的电力直接被AI公司所包揽。这说明,越是耗能大户,反而越有动力去投资新能源,从而形成一种怪圈。
电力消耗的隐藏利益链
研究过去五年的数据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比特币价格跌破2万美元时,四川的矿场便会出现关停潮,导致全省电网负荷骤降10%。相比之下,即便AI公司的股价一落千丈,仍然必须继续运转其服务器。华尔街的分析师指出,1美元的AI投资需要绑定0.3美元的长期电力合约,而比特币矿工则可以选择随时拔掉电源。
技术与能源的价值判断
科技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也在此过程中显得举足轻重。欧美政府对AI芯片研发的补贴,足以建造二十座核电站,但同一批立法者却在听证会上对加密货币挖矿提出严厉批评。马斯克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问:“AI使用核能算高科技,而比特币使用风电却被指责为浪费,难道合理吗?”这条推文迅速引发大量矿工的赞同。
总的来说,人类对新兴技术的能耗容忍度,其实是对其产出价值的反馈。在当前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争论中,能源消耗的问题更多是旧秩序针对新技术冲击的防御反应。当电表成为技术创新的评分卡时,我们更应思考的是:这些电力究竟是转化为真正的价值,还是仅仅成为了技术泡沫的助燃剂?面对如此复杂的能源与技术关系,人类需要更加深思熟虑的态度和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