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得加密货币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申请数量激增。目前有72个加密货币ETF正等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审议,包括一些热门代币如Solana(SOL)、XRP(XRP)和Dogecoin(DOGE)。随着比特币和以太坊ETF的获批,市场普遍期待SEC在不久的将来批准更多数字资产ETF,尤其是Solana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认可度,成为了最有可能率先获批的项目之一。然而,市场也面临着监管不确定性和证券属性争议,这可能会影响审批进程。

加密ETF申请现状全景
当前,SEC面临的72个加密货币ETF申请可分为三类:单一资产ETF(如Solana、XRP)、主题组合ETF(如“智能合约平台”篮子),以及期权类ETF产品。据彭博ETF分析师James Seyffart整理的清单显示,除了SOL和XRP外,申请中还包括Sui(SUI)、Cardano(ADA)、Avalanche(AVAX)等技术型代币,以及DOGE、BONK等模因币。这种多元化申请反映出两个趋势:一是资产管理公司正尝试将更多加密资产“包装”成传统金融产品;二是部分机构希望SEC可能会放宽对“非比特币和以太坊”类资产的监管尺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申请中,大约65%是在2024年以太坊ETF获批后提交的,彰显了机构对“后比特币时代”多资产配置方案的快速布局。
Solana ETF的竞争优势分析
在众多申请的项目中,Solana ETF被认为获批概率相对较高,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 技术层面
Solana的区块链架构结合了历史证明(PoH)和权益证明(PoS)机制,其高TPS(每秒交易数)和低费用特征符合机构对“实用型区块链”的期待。据CoinGecko数据,截止6月12日,Solana链上总锁仓量(TVL)达48.7亿美元,位居所有智能合约平台的第三位。 - 市场基础方面
Solana已形成包括Serum(去中心化交易所)、Raydium(AMM协议)在内的完整DeFi生态。这为其ETF申请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 机构接受度
VanEck等传统资管巨头将Solana与比特币、以太坊并列为“三大加密资产”。这种定位有助于SEC将其视为“非证券型商品”,这对ETF的获批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需要警惕的是,Solana基金会与美国SEC之间就SOL是否属于证券的法律纠纷仍未解决,这可能成为未来审批过程中的绊脚石。
监管风向与审批前景预测
SEC新主席Paul Atkins的上任被许多人视为审批环境可能松动的信号。这位被行业看作“对加密友好”的监管者之前曾公开批评前主席Gary Gensler的强硬立场。但法律专家指出,SEC的审批逻辑可能会保持连续性——主要考察代币是否具有“充分去中心化”和“商品属性”。据彭博分析,除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目前最可能满足这些标准的代币包括LTC和DOT等老牌代币。
关于审批时间线,业内普遍预期非BTC/ETH的ETF可能在下个月获批,但更可能是单一产品而非大批量通过。SEC历来采取“渐进式”审批策略,预计在设立“成功样板”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有知情人士透露,SEC对模因币ETF持高度审慎态度,像DOGE和BONK的申请可能会被延后处理。
SEC判断加密资产能否作为ETF基础资产的核心标准是“Howey测试”——即该资产是否通过他人努力获得预期收益。比特币因明显缺乏“中央控制方”最早通过测试,以太坊在转向PoS后也勉强过关。但对于包括SOL在内的其他代币,其基金会往往仍在主导技术升级和生态建设,这可能会引发其作为“证券”的认定。2023年SEC诉Ripple案中确立的“投资合同”分析框架也将成为未来审批的重要依据。
市场影响与投资建议
如果Solana等ETF获批,预计将产生三重市场效应。短期内,它可能会带动资金流入,据Bitwise研究,每个新加密ETF平均初期可吸引2-4亿美元资金;中期来看,可能会改变“比特币主导”的市场格局,目前BTC占所有加密ETF资产的90%,此比例或降至80-85%;长期来看,可能推动更多机构采用多资产配置策略。
不过,投资者还需考虑以下三个风险点:
- 获批不等于持续成功,以太坊ETF的资金流入量仅为比特币ETF的15%就是明证。
- SEC可能会附加严格条件,比如限制杠杆产品或机构的认购比例。
- 加密市场特有的波动性可能会放大ETF产品的净值波动。
普通投资者建议关注ETF的管理费率和流动性指标,优先选择BlackRock等传统机构发行的产品,以确保安全性与潜在回报。
结论
72种加密ETF排队待审标志着数字资产向主流金融体系渗透进入新的阶段。像Solana这样的项目由于其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的认可度,可能成为下一批获批的标的。尽管监管环境和市场接受度持续改善,但投资者应清醒认识到,非BTC/ETH的ETF仍属实验性金融产品,其长期表现有待验证。在参与此类产品时,需要采取适当的仓位管理和风险对冲策略,避免过度集中于单一资产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