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ircle首席执行官Jeremy Allaire在欧洲金融科技峰会上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稳定币至今仍未迎来’iPhone时刻’,我们还在等待那个颠覆性的临界点。”这句话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在USDC这一全球流通量第二的稳定币背后,让我们开始审视稳定币在价值传输上的真正意义和未来潜力。尽管USDC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备,但其应用生态却未能发展壮大,相比之下,智能手机时代应用的爆发则是全新的消费模式的契机。

被高估的"基础设施"角色
稳定币常常自称是区块链世界的“高速公路”,但这种类比似乎掩盖了其固有的核心问题。在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前,App Store中仅有500个应用,然而如今USDC在190多个国家支持交易,链上交易金额更是超过8万亿美元,但可以改变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却寥寥无几。如同一位记者揭示的那样,Allaire提到现阶段的USDC与美元纸钞之间的相似性,数字货币迫切需要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来使其功能更为充分展现。
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分析,USDC链上交易中有超过68%是交易所之间的资产转移,仅有12%流向了电商、游戏等消费领域。这种情况让我联想到早期互联网时期,用户用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主要活动无非是收发邮件,直到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出现才真正引爆了互联网的潜力。令人担忧的是,稳定币生态如今似乎仍然停留在这个“邮件阶段”。
缺失的“应用层操作系统”
Allaire在峰会演讲中的一个比喻深深触动了我:目前的稳定币生态就像是“只有键盘而没有屏幕的电脑”。虽然USDC构建了高效的清算层,但却缺乏与之相应的iOS或Android类的应用开发框架。开发者在使用USDC时遇到的重重程序门槛,让开发新应用的难度大大增加,反而降低了其普及的可能性。一位区块链开发者在Reddit上吐槽,每次开发聊天服务都得从零开始写智能合约,就像使用汇编语言来编写手机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5年3月,以太坊推出的ERC-4337可以看作是一个转机,为新应用的开发铺平了道路。这个协议相当于为稳定币提供了“应用商店”的后端支持,开发者们可以轻松创建自动续费、分期付款等多种金融功能。Circle目前正在测试的“可编程钱包”服务,实际上就是封装了ERC-4337的功能,便于开发者在短时间内集成USDC支付接口。正如Coinbase的工程师所述:“当开发者能在五分钟内接入USDC支付后,才会迎来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合规迷宫里的创新困局
虽然我曾认为技术瓶颈是最大的障碍,然而深入研究后发现,监管套利才是更复杂的难题。2025年4月,欧盟通过的《加密资产市场法案》要求所有稳定币发行方保持对应的国债储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安全性,却也限制了创新的空间,如同限制手机应用上线的严格审查流程。
更令人困扰的是,美国不同州对稳定币的监管政策差异极大。我接触过一位支付行业的创业者,他提到“中国德克萨斯州的项目很顺利,然而在纽约却可能因触犯证券法而被调查。”这种碎片化的监管体制让开发者不得不在合规版本间游走,进而减缓了创新进度。Allaire在峰会上进一步指出:“我们需要监管沙盒,而不是监管笼子”,这正是当前政策上所面临的困境。
用户习惯的隐形壁垒
很多人以为年轻人会自然接受数字货币,但实际上用户的行为惯性要比想象中顽固。根据2025年5月Visa发布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加密货币接受度最高的新加坡,仍有73%的消费者更倾向于使用传统支付方式购买NFT。我的亲身经历也能证明这一点:上周我用USDC支付时,店员疑惑地问:“您确定不使用PayPal吗?”这一问题表明,普通消费者对新支付方式的认知依然存在障碍。
要想实现真正的普及消耗,消费场景需要做到“无感切换”。正如iPhone取代相机并非依赖于画质,而是让拍照变得简单随意。虽然USDC在跨境汇款、企业结算等B端场景表现出色,但在C端却缺乏类似微信红包的“病毒式传播”应用场景。一位摩根大通的分析师认为:“稳定币能否像扫码支付自然嵌入外卖软件,这才是关键的转折点。”
迎来颠覆时刻的期待
稳定币尚未迎来“iPhone时刻”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框架、监管环境和用户习惯等多个因素形成了系统性断点。基础设施的成熟度与生态系统的繁荣之间,存在非线性跃迁的临界阈值。只有当可编程性解决了开发瓶颈,监管完全明确了创新的边界,以及消费场景主动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三者产生共振时,才会迎来我们期待的那一颠覆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