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态度是什么?合规要求与政策解读

欧易OKX
欧易OKX
简介: 欧易OKX是全球知名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提供安全、多样化的交易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中国对稳定币的监管始终秉持审慎严格的原则,核心目标在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货币主权及资本流动稳定。政策层面明确鼓励央行数字货币(e-CNY)的推广,同时严格限制私营机构发行与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以防形成“影子货币”体系。本文将从监管红线、最新动态及合规建议三方面,深入解析中国稳定币监管框架及其对市场参与者的影响。

1

明确的监管红线:四大核心限制领域

中国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围绕“风险防控”与“主权维护”构建,形成四大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些红线不仅明确了监管边界,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合规指引。

发行资质:严禁未经批准的私营稳定币发行

中国大陆明确规定,任何机构未经央行批准,不得发行与人民币或其他法币锚定的稳定币。这一要求直指稳定币的“货币属性”——若私营稳定币大规模流通,可能削弱央行货币发行权,干扰货币政策传导。监管机构通过此举确保货币主权不受侵蚀,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交易与流通:全面限制市场准入

监管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所提供稳定币兑入兑出服务,同时严禁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公众推广稳定币投资。此举旨在切断稳定币与法币的直接兑换通道,防止其渗透至零售支付场景。通过限制市场准入,监管机构有效控制了稳定币在境内流通的风险。

资金流动:严控跨境使用与反洗钱风险

稳定币的跨境支付功能被严格限制,以防止资本外逃。金融机构需对涉及稳定币的交易进行反洗钱(AML)审查,对可疑资金流动及时上报。这一措施不仅强化了资本流动管理,还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储备管理:预设100%准备金与央行审计要求

即使未来政策开放试点,稳定币发行方也需强制实行100%准备金制度,且储备资产需接受央行的穿透式审计与监管。监管机构要求储备资产“足额、透明、低风险”,以确保稳定币的发行和流通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最新动态:香港试点与大陆政策的“双轨制”

2025年,中国在稳定币监管上呈现“内外有别”的特征,香港与大陆的政策差异体现了监管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香港:探索“沙盒式”监管试点

香港《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中国境内首个针对稳定币的明确监管框架。初期仅发放少量牌照,要求发行人满足合规储备金管理(如由持牌银行托管)、本地银行合作等条件,并设置6个月过渡期。这一试点被视为中国探索稳定币监管的“试验田”,但仅限于香港地区适用。

大陆:政策信号仍趋严,聚焦数字人民币

人民银行在2025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重申,“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防范私营货币侵蚀法定货币地位”,未提及稳定币开放计划。这表明大陆短期内仍以推广e-CNY为核心,私营稳定币的定位仍不明确。监管机构通过强化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进一步巩固法定货币的地位。

合规建议:不同主体的应对策略

面对严格的监管环境,市场参与者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规策略,以规避风险并把握潜在机遇。

企业层面:收缩境内业务,探索香港合规路径

企业应暂停在中国大陆开展稳定币发行、交易或支付场景应用,以规避非法经营风险。若计划参与香港市场,需满足金管局对储备金托管、每日赎回保障、透明度披露等要求,优先与本地持牌银行合作。同时,企业不得通过离岸实体向境内用户提供稳定币服务,防止被认定为“绕开外汇管制”。

金融机构:严守业务边界,强化风险筛查

金融机构需明确“不碰红线”原则:不得为稳定币提供清算、托管或投资服务,同时严格执行《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办法》,对涉及稳定币的可疑交易及时上报。通过强化风险筛查,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防范潜在的合规风险。

长期策略:锚定数字人民币生态

企业可关注e-CNY的应用进展,探索与数字人民币兼容的合规场景(如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结算)。若未来大陆开放试点,“跨境支付类”牌照或成为优先方向,需聚焦B2B端而非零售市场。通过锚定数字人民币生态,企业可以在合规前提下把握长期发展机遇。

总结

中国对稳定币的监管逻辑清晰:以“堵疏结合”方式防范风险,同时通过香港试点探索国际经验。对市场主体而言,短期内需严格遵守境内禁令,中长期可关注数字人民币生态与香港合规机遇,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稳定币的有限应用场景。通过理解监管框架并制定相应策略,市场参与者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

币安
币安
简介: 币安(Binance)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提供安全、多样化的交易服务,并支持众多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