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稳定币被明确归类为“虚拟货币”,其发行、交易和融资行为被严格禁止。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至今仍是监管基石,禁止任何金融机构或支付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同时,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被严格区分:数字人民币为央行发行、受法律保护的法定数字货币,而USDT、USDC等私人稳定币则被视为“未经批准的代币”,不受法律保护。本文将深入探讨稳定币的监管定性、境内外购买渠道的合规边界,以及风险防范建议,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当前政策环境。

稳定币的监管定性与政策背景
稳定币作为锚定法币或大宗商品的加密资产,在中国监管框架下被明确归类为“虚拟货币”范畴。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至今仍为监管基准,该文件禁止任何金融机构、支付机构开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这一政策旨在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同时维护国家货币主权。值得注意的是,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存在本质区别: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法律保障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而稳定币如USDT或USDC,则属于私人发行的代币,缺乏官方背书,容易引发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监管机构通过持续强化执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避免虚拟货币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境内外购买渠道的合规边界
在境内合规渠道方面,目前中国大陆未有任何正规金融机构提供人民币与稳定币的兑换服务。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5年3月的数据,境内发现的136家提供稳定币交易的平台均属非法运营,其中89家已被关闭。这些平台往往通过隐蔽方式运作,但监管部门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确保市场秩序。对于跨境交易,法律风险更为突出。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个人年购汇限额为5万美元,且不得将外汇用于虚拟货币交易。2025年第二季度,外汇管理部门对1,247名违规个人实施了“购汇限制”管理,凸显了监管的严格执行。此外,一家跨境电商平台因协助用户将人民币兑换为稳定币,被暂停跨境支付资格,这警示企业必须遵守外汇管理规定,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灰色OTC交易风险也不容忽视。尽管监管趋严,微信、Telegram等平台仍存在大量点对点交易,这些渠道往往缺乏安全保障。例如,2025年的“鑫慷嘉”事件中,超过3,000名用户通过此类渠道购买“虚假稳定币”,损失总额达4.3亿元。该案成为监管重点打击对象,提醒用户警惕非法交易陷阱。总体而言,境内外购买稳定币的渠道均面临严格的合规边界,参与者需认清风险,避免卷入非法金融活动。
合规路径与风险防范建议
对于确有跨境支付需求的企业,可通过以下合规路径解决:一是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批准的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系统,这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替代方案;二是通过合格银行开展真实贸易背景的外汇结算,确保交易合法透明。2025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等6家银行已试点“数字人民币-离岸人民币”双币种结算通道,覆盖东南亚12个国家,这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合规选择。企业应优先选择这些官方渠道,避免依赖不稳定或非法的稳定币交易。
个人用户则应警惕各类稳定币投资陷阱,监管部门提示的“三不原则”值得牢记:不参与任何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不将人民币转入陌生个人账户;不相信“高收益”“保本保息”等虚假宣传。如果发现非法交易平台,可通过12363金融消费投诉热线或国家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举报,及时保护自身权益。此外,用户应加强金融知识学习,了解政策动态,避免因盲目跟风而蒙受损失。
全球监管趋势与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正与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合作制定监管标准。2025年G20峰会期间,中方代表提出“稳定币跨境流动负面清单”,建议对无牌稳定币实施跨境传输限制。这一倡议已得到11个成员国支持,有望在2026年纳入全球监管规则,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稳定币风险的共识。未来,监管将更加注重跨境协作,防止稳定币成为非法资金流动的渠道。同时,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不断拓展,可能形成更安全高效的替代方案,减少对私人稳定币的依赖。
在当前监管环境下,人民币与稳定币的直接兑换仍面临法律障碍。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通过合法合规渠道满足跨境支付需求,避免陷入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随着技术发展和监管演进,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创新解决方案,但核心原则始终是安全与合规。用户和企业应保持理性,优先选择官方认可的金融工具,共同维护健康的金融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