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中国(BTC China)曾经是国内最早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自2017年关闭交易服务后,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尽管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备受关注,但截至2025年8月,BTC China并没有重启的迹象。如今,中国的比特币交易大多通过境外平台或场外(OTC)方式进行。然而,参与这些途径的用户面临高额的政策风险。本篇文章将探讨比特币中国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监管走向。

比特币中国平台:从行业先驱到彻底退场
比特币中国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首个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曾引领中国比特币交易的发展。然而,随着2017年中国政府对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政策日益严格,比特币中国不得不主动关闭交易服务并逐步退出市场。此后,长达数年的时间里,该平台几乎没有在中国境内进行任何相关业务。
根据2024年11月的报道,在加密货币监管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的交易平台已基本停止相应的交易服务,到2025年这一局面依然没有改变。目前,国内用户参与比特币交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注册境外平台账户进行跨境交易,二是通过个人间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然而,这两种途径都不受中国法律的保护,参与者面临诸多风险,如账户冻结与资金损失等,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参与者需承担相应的后果。
国内比特币交易政策:2025年监管重点聚焦两大方向
自2021年中国监管框架确立“全面禁止”的方针以来,政策方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25年的监管动态进一步细化,主要聚焦两个方向:
- 稳定币风险管控升级:2025年8月初,中国监管部门要求券商及相关金融机构停止推广稳定币相关业务,强调需“防范稳定币投机对金融市场的溢出风险”。这一举措源于稳定币与法币的高关联性,若稳定币价格剧烈波动,有可能通过跨境交易影响传统金融体系,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部门对此采取了应对措施以切断投机链条。
- 跨境交易监控与反洗钱强化:监管政策持续加强对跨境加密交易的追踪力度,特别是打击借助虚拟货币进行洗钱、资金转移等非法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外汇管理系统监控大额及异常的跨境资金流动,同时与国际反洗钱组织合作,对境外平台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例如部分境外平台因担心违反反洗钱规定,已主动限制中国IP地址用户的注册。
国际监管对比:中国立场与全球趋势的差异
2025年全球加密货币监管呈现出“分化与探索并存”的格局,中国的“严监管”立场与其他国家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 美国:参议院计划于2025年9月推出CFT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数字资产监管草案,明确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视为“大宗商品”,并允许在合规框架下开展期货交易,这一措施体现了“分类监管、有序开放”的思路。
- 俄罗斯:尽管继续加强对加密交易的限制,但计划在2026年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图在“禁止私人加密货币流通”与“探索数字货币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相比之下,中国的态度相对坚决,持续对虚拟货币进行全面禁止,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去加密化”,其核心逻辑在于防范金融投机风险向实体经济的渗透。
未来趋势:监管高压态势或将长期持续
总而言之,中国对比特币及其他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在短期内似乎没有放松的可能。一方面,虚拟货币的“非主权”属性与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根本的冲突;另一方面,全球加密市场的波动加剧(例如2022年的FTX交易所破产事件)也进一步增强了监管部门的“风险厌恶”趋势。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参与比特币交易需清醒意识到潜在的政策风险:相关交易并不受法律的保护,可能由于平台跑路、价格暴跌或是监管处罚等原因面临资金损失。未来,监管部门可能进一步细化对境外平台服务和OTC交易的约束,推动加密货币交易在中国市场的“全面退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