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Web3游戏的不断发展,P2E(Play-to-Earn)模式的演进展现出从单一代币激励向生态整体运营的清晰路径。新型链游通过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与技术创新,构建出可持续的盈利模型,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吸引力。自2020年兴起以来,P2E模式经历了三次关键转型,当前正朝着“娱乐性与收益性平衡”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P2E模式的三阶段演进路径
-
初期阶段(2020-2022):庞氏经济的兴衰
以Axie Infinity为代表的初代P2E模式,其核心逻辑在于“游戏行为→代币奖励→NFT繁殖”的循环。玩家通过战斗获取SLP代币,再用SLP繁殖新的Axie NFT,从而形成“赚钱效应”驱动的增长。然而,该模式本质上依赖新玩家的入场资金,以维持代币价格的稳定。在2022年市场下行后,SLP价格暴跌99%,多数同类项目由于流动性枯竭而崩盘,暴露出单一代币通胀及投机依赖的致命缺陷。
-
过渡阶段(2023-2024):双代币与实用性探索
随着行业对纯金融倾向的反思,P2E开始转向“双代币模型+NFT实用性”的新思路。例如,StepN通过将P2E与现实运动结合,设立治理代币GMT和功能代币GST,以分离通胀压力,并延长NFT跑鞋的耐用度。然而这一阶段依然面临核心矛盾:StepN因“移动挖矿”被多国监管视为证券发行,最终收缩业务,这反映出监管合规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难题。
-
当前阶段(2025年):Social-Fi+Game-Fi融合与门槛降低
到2025年,P2E模式呈现显著转型,Social-Fi(社交化)与Game-Fi(游戏化)深度融合成为主流。例如,Pudgy Penguins团队推出的Abstract Blockchain通过创建抽象账户系统,将Web2用户的门槛降低至“一键登录”,同时引入DAO治理让玩家参与任务设计。在技术层面,AI辅助生成内容(如动态Quest任务)显著降低了开发成本,使游戏的本质回归“娱乐产品”。
新型链游的核心盈利策略
-
多元化收入流:从单一销售到场景化变现
新型链游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再依赖于代币的发行,而是构建了多维度的收入结构。其中,NFT资产的销售仍然是基础。例如,Decentraland通过虚拟土地的拍卖一次性创收超过千万美元。而交易手续费逐渐成为稳定的现金流,许多游戏内已经集成了P2P市场(类似OpenSea),对道具交易收取2%-5%的佣金。此外,针对核心用户的订阅制服务如Guild of Guardians的会员制度也开始流行,提供额外特权,其会员收入已经占据总收入的30%。
-
生态合作与IP变现:打破链游边界
跨界合作逐渐成为盈利的新增长点,品牌联动方面,《行尸走肉》与链游平台合作发行联名NFT角色,允许玩家在游戏中使用影视IP形象,同时IP方按销售额进行分成。此外,在广告植入方面,技术创新使得在游戏场景中动态嵌入品牌广告成为可能,Edge Video AI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点击量与广告主进行收益分成,单款头部游戏的年广告收入可达百万美元级别。
-
经济模型创新:从通胀到价值闭环
经济设计愈加专注于“可持续性”。例如,某射击类链游通过对每场战斗收取“战斗税”(0.1%代币)并定期销毁税收代币,以缓解通胀负担,代币的流通量在两年内预计减少20%。与此同时,引入现实世界资产挂钩(RWA)作为游戏内货币的储备,部分游戏已经开始将黄金、碳信用等RWA代币化,以降低加密货币波动带来的风险。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链游正在经历重要变革,但仍面临三重核心挑战:首先是娱乐性与收益性的平衡,过度强调“赚钱”导致玩家留存率不足,通常仅为传统游戏的1/5;其次,监管压力日益加剧,美国SEC已将部分链游代币认定为未注册证券,迫使许多项目转向USDC等合规稳定币进行结算;最后,技术瓶颈依旧待突破,虽然Layer2方案如Immutable X提升了交易速度,但在高频交互场景(例如百人团战)中依然存在延迟问题。
展望未来,技术融合将重塑链游形态,AI生成NPC行为与VR/AR结合有望推动“元宇宙游戏”的发展由概念变为现实。同时,对于合规化的需求也将愈发明显,头部项目需要主动拥抱监管,采用“无代币+NFT所有权”模式以规避证券属性的争议。而用户迁移策略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降低门槛,Abstract Blockchain的抽象账户模式已经验证了Web2用户转化的可能性,预计到2026年,Web2用户的占比将超过链游总用户的60%。
从P2E到“Play-and-Earn”的转变,标志着Web3游戏正在经历从金融工具向娱乐生态的蜕变。当链游能够真正以“好玩”为核心时,盈利将成为生态繁荣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被刻意设计的目标。这一转变或将成为链游走向大众的重要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