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上海升级”是2023年4月12日实施的重大网络升级,其核心作用在于启用质押ETH的提款功能,允许验证者提取质押本金及累积奖励。这一变化不仅优化了Gas费,还缩短了验证者的退出周期,标志着以太坊从“强制锁仓”的权益证明(PoS)初期阶段转向“灵活质押”的新时代。随着这一升级的推动,ETH质押的参与逻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质押者的影响深远,涉及资本流动性、收益策略及市场生态等多个方面。

核心定义
上海升级是以太坊主网在完成合并(The Merge)后首次重大的功能调整,目标在于填补PoS机制下质押ETH无法提取的空白。通过此次升级,以太坊正式支持验证者提取32 ETH的基础质押本金及超额奖励,解决了以太坊2.0启动以来长期存在的质押资金流动性问题。
背景
自2022年9月以来,以太坊完成了从工作量证明(PoW)到权益证明(PoS)的转型。然而,由于技术开发的限制,合并后的网络仅支持质押ETH的存入,并未开放提款功能。这使得早期质押者,包括自2020年以来参与的测试网和主网质押的用户,面临资金长期锁仓的风险。为了平衡网络安全性与用户资金的灵活性,上海升级应运而生,推动PoS生态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
关键特性
主要功能
启用提款功能是上海升级的核心,验证者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申请提取两类资金:一是32 ETH的基础质押本金,二是网络通胀产生的ETH等超额奖励。此外,升级通过EIP-3651优化了Gas费的计算逻辑,降低了链上交互的成本;同时验证者的退出周期也被缩短,从原有的数天甚至数周压缩至更短,提升了网络对节点变动的响应速度。
对质押生态的影响
流动性释放
上海升级最直接的生态影响是流动性的释放。数据显示,约28%的ETH总供应量(3384万ETH)已锁定在质押合约中,升级后这部分长期被冻结的资金被重新引入市场循环,改善了ETH的流动性结构。虽然短期可能因为部分质押者选择套现而引发退出潮,但长期来看,“可随时退出”的灵活机制降低了参与门槛,反而可能吸引更多用户加入,推动质押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质押量较升级前已增长约40%。
对质押者的具体影响
资本灵活性
上海升级使质押者首次获得资金自由支配的权利,彻底改变了以往“一旦质押便无法退出”的被动局面。这一变化对机构用户尤其重要,他们可以根据合规要求与风险偏好灵活调整持仓;对于散户而言,小额质押(通过交易所或质押池参与)的资金更能灵活进出,提升了普通用户的参与意愿。
收益策略调整
质押奖励从“账面数字”转化为“可兑现收益”,使质押者能够更主动应对市场的波动。在牛市周期,用户可以选择提取奖励进行套现,在熊市则可以将奖励再投资以增持质押份额,从而灵活管理收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ETH年化质押收益稳定在4%-6%,这一可兑现收益流进一步增强了质押的吸引力。
网络安全性
长期来看,提款功能可能会提升网络的去中心化水平。灵活的退出机制降低了节点运营的心理门槛,吸引了更多中小验证者加入,缓解了早期质押池(如Lido)集中度较高的问题。不过,需要警惕短期内的“集中退出”风险,即某一时间段内大量验证者同时申请退出,可能会短暂降低网络的节点数量,从而削弱网络安全性。不过,实际数据表明,升级后并未出现大规模退出,反而因流动性改善吸引了更多资金质押。
衍生品市场变革
上海升级冲击了流动性质押衍生品(LSD)的市场格局。升级前,用户为获取质押流动性通常需要通过像Lido(stETH)、Coinbase(cbETH)等平台将质押ETH兑换为衍生品代币,而升级后,原生质押ETH可以直接提取,这降低了对LSD的依赖。部分LSD平台因此不得不调整策略,通过提升收益分成、优化跨链功能等方式来维持竞争力。
经济模型变化
上海升级间接影响了ETH的经济模型。随着质押规模的扩大,网络的通胀率从合并前的约4%逐渐降至0.5%-1%。结合EIP-1559的燃烧机制,ETH开始逐步进入“通缩周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ETH总供应量较合并前减少了约33.2万ETH。通胀率的下降与通缩效应的结合,长期对ETH的价值支撑形成利好,为质押者提供了“收益+资产增值”的双重回报预期。
总结
上海升级通过解锁质押ETH的流动性,彻底改变了以太坊PoS生态的参与规则。对质押者而言,其核心价值在于降低参与门槛和提升资金效率:资本灵活性的提升让质押从“长期锁定”转变为“动态配置”,收益策略的多样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而网络安全性与经济模型的优化则为长期质押奠定了价值基础。尽管短期面临衍生品市场竞争等挑战,但上海升级为以太坊构建了“安全-灵活-可持续”的质押生态基础。随着后续升级的推进,ETH质押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加密市场中的核心基础设施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