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6月30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关于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的新规即将生效,行业面临的舆论反响呈现出强烈的震动。这项被称为“断崖式监管”的政策将要求所有从事加密货币兑换、托管和交易的机构持证经营,否则将被迫停业。这一监管举措不仅是对新加坡加密行业的一次大改动,也展示了MAS在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的新思路。了解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和影响,对于行业参与者和投资者而言尤为重要。

新规核心条款解析: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违法经营”?
此次DTSP新规的监管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加密业务的整个链条。MAS将“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定义为两类主体:一是在新加坡设有经营场所的个人或企业,另一个是注册于新加坡并向海外提供加密服务的公司。这一“经营场所”的定义至关重要,无论是在公司办公室、共享工位,还是在家中处理项目,只要行为发生在新加坡境内,都可能被认定为“设有营业场所”。
具体来看,以下业务都需持牌:
- 代币发行与推广:包括初始代币发行(IDO)、各类代币生成活动及诱导他人购买代币的行为。
 - 托管与资产控制:包括冷钱包服务和为客户操作账户,只要涉及代币控制权,都需获取相应许可证。
 - 交易与撮合服务:如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聚合器,甚至是场外交易(OTC)的中介服务。
 - 转账与支付中介:例如跨链桥和提供“代客转账”功能的钱包,都需合规。
 
从“加密友好”到“严进严管”:新加坡为何转向强硬监管?
新加坡曾是亚洲对于加密货币友好的政策环境,然而为何突然加紧监管?深层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条:
- 洗钱案的直接冲击:2023年曝光的30亿新元跨境洗钱案,引发MAS对于加密交易匿名性和跨境风险的重视,促使其通过牌照制度加强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KYC)的管控。
 - 法治文化的底色:在新加坡,商业行为普遍需授权和许可,加密领域也不例外。MAS主张所有商业活动需纳入合规框架,确保即便是海外客户,只要与新加坡有关系,就必须符合当地法规。
 - 牌照审批的挑战:自2021年开放牌照申请以来,通过率不足10%的事实让许多企业感受到压力。MAS的审批标准苛刻,令初创公司几乎难以满足要求。
 
行业震动:谁将被迫撤离新加坡?哪些机构能留下?
随着新规落地,主要会影响以下两类主体:
- 个人从业者与未持牌机构:如独立开发者为海外项目撰写智能合约或未持牌的DEX团队,都需要在6月30日前停止业务。
 - 伪海外业务机构:过去一些声称“只服务境外客户”的新加坡注册公司,面对新规将无处遁形。
 
相对而言,已经获得牌照的机构,例如Coinbase、欧意、Matrixport等将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此外,已在《支付服务法》框架下持牌的托管机构,虽暂时无需新牌照,但仍需遵循新规添附的技术审计和AML加强等要求。
“坡县难民”流向何方?亚洲加密版图正在重绘
新加坡的监管收紧,促使加密行业资源向周边地区流动。随着迪拜、阿布扎比因更为宽松的政策成为热门目的地,香港也借势吸引新加坡的加密企业迁移。自2022年宣布虚拟资产政策以来,许多Web3公司已落地香港。其他城市如东京和吉隆坡在积极承接撤退项目,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行业的流动性,也标志着加密行业在亚洲市场的发展正在进一步“合规化”。
如何判断从业者是否踩中监管红线?
在生效日期临近之际,如何合理判断自己是否踩中监管红线呢?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判断:
- 您是否已在新加坡《支付服务法》(PSA)或《金融服务与市场法》(SFA)体系内持牌或获豁免?若是,则要启动FSMA新规的合规升级准备。
 - 您是否通过新加坡实体向境外客户提供任何加密服务?如果是且未持牌,则需在6月30日前申请牌照或停止业务。
 
总而言之,MAS强化监管的举措,将推动加密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逐渐结束,唯有重视合规,将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足并发展。

